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出自习近平同志2014年8月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与忠诚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深情,藏汉一家、各族一家、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代养路人守护“天路”
扎西次仁是第14工区的第三代养路工了,继奶奶、父亲之后,他1998年接过了天路养护接力棒。奶奶丹珠在青藏公路建成之时就在唐古拉山口做养护工,直到1980年退休。父亲扎囊上世纪60年代参加养路工作,1996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在丹珠那个年代,10个工人负责10公里路的养护,工人背着装满石头和沙子的背篓,随身携带镐头和铁锹在路上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年居住在帐篷里,可谓是风餐露宿。扎囊的养路年代已经有了手扶拖拉机和架子车等工具,土木结构的道班房已经建成。到了扎西次仁的养路年代,现代化的养护工具已经广泛使用到了工作中,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为降低。
建设西藏 边疆为家
1964年,局领导派我和另一位同志去聂拉木县新建气象站。气象仪器全部由拉萨运往聂拉木县,坐汽车需要行驶3天时间。然而,气象仪器特别是水银气压表在运输中要求非常严格,一路上需要两手垂直悬空抱着才行。尽管是两人轮换提抱,仍然十分吃力。到达县里后,临时借住在一间破旧的小房里。当时县里还没有招待所,需要自己动手做饭。因高原缺氧,又无高压锅,所以吃的米饭是夹生饭,煮的面条是面糊糊,蔬菜全是干萝卜片。生活虽然清苦,但大家工作热情很高,连续几天在县城周围穿行,勘察地形,选择符合气象观测场站的地理位置。站址选定之后,大家又齐动手,平整土地,修建围栏,安装百叶箱,栽立风向杆,计算各类仪器的海拔差值表格等,直到完全正常工作后,才返回到拉萨。
漫漫川藏线 不了民族情
汪英均来自四川绵阳,1991年参加工作,现为昌都地区交通运输局洛隆段第十道班的工人。第十道班现有10名工人,其中女性就有7人,而她是唯一的汉族工人。初来的时候,她还有些担心,可是顾虑很快就被打消了。在藏族班长税小芳的帮助下,她很快融入集体,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还跟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有一次,她得了感冒浑身乏力,但还是坚持工作。税小芳看到后,心痛得很,便让她别干活,赶紧回家休息。每天吃饭的时候,大家争相拿出自家带来的美味让同事们分享,亲如一家人。提起这些往事和生活工作细节,汪英均的眼眶湿润了。
金婚夫妻的西藏往事
二十多岁进去,快五十岁才出来,最好的时光都留在西藏了。从进藏至1978年调回内地工作,二十多年间,银学善、幺同茹夫妇回内地休假的次数屈指可数。
银学善坐在椅子上的银学善摇了摇手中的蒲扇,说,“调回内地已经三十多年了,再没回去过。但是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西藏所有的大事小情都知道,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跟西藏的感情这么深啊。是因为我二十多岁进去,快五十岁才出来,最好的时光都留在西藏了。从一个普通干部到军级干部,都是在为西藏这块土地干事情。所以人离开西藏了,心还没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