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 汪建新
纵观20世纪中国诗坛,毛泽东诗词广为流传,感染和熏陶了几代中国人。首先是因为它具有感人肺腑、雅俗共赏的文化魅力。而宣传规模空前、媒介形式多样,传播时间持久,对其推广普及也功不可没。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值得研究的独特文化现象。毛泽东诗词以无与伦比的方式走近大众、贴近生活、与大众文化水乳交融,最终也变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大众文化。
铅印书香润心灵
毛泽东早期的诗词作品,主要是在亲属、诗友、战友之间流传,这种人际传播方式影响有限。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该书收录了《七律·长征》。1945年11月14日,吴祖光在《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刊登《沁园春·雪》,引起巨大轰动。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首次刊载毛泽东18首诗词。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首),一时“注家蜂起”。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毛泽东诗词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热点,公开发行的印数突破4亿册。各类学习小组自行编印的毛泽东诗词注释本林林总总,有手抄、小报、铅印、油印等,数量也十分可观。其内容偏重政治诠释,轻视艺术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诗词的出版与研究重新回归理性,各种选集、鉴赏、诗话等图书数以百计。迄今为止,毛泽东诗词版本丰富多彩,装订风格有平装本、精装本、线装本、套塑本等;开本规格有小8开、12开、16开、32开、64开等;印刷形式有铅印、石印、木刻、影印等。
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年来,毛泽东诗词还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这些毛泽东诗词的外文版本,既有由中文直译的,也有经由其他语种转译的。由于中外译者的共同努力,毛泽东诗词已经传遍世界大多数国家,使它在国际诗坛熠熠生辉。
余音绕梁撼心魄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分别由王承俊(久鸣)、劳舟谱曲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便已在敌后根据地传唱。1958年4月10日《文艺报》向作曲家征集毛泽东诗词谱曲稿件。其后,音乐作品不断涌现,一词多曲、一曲多词,其中不乏劫夫、贺绿汀、陈志昂、郑律成等名师佳作。1960年6月版的由北京大学学生音乐创作组集体作曲的《毛主席诗词大合唱》,是最早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版本。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唱了《七律·长征》等三首毛泽东诗词歌曲。随后,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交响组歌》引起了强烈反响。1966年5月举行的第七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专场演唱了毛泽东诗词歌曲。1970年,田丰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名噪一时,1973年周恩来总理还将它用于接待基辛格。用京剧、昆曲、豫剧、湘剧等传统戏曲形式演绎毛泽东诗词,比如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撼人心魄、堪称经典。
20世纪80年代以后,《毛泽东诗词歌曲选》《毛泽东诗词歌曲集》《毛泽东诗词歌曲百首》等唱片、音带、像带层出不穷。一些影视剧,如《解放》,专门配了毛泽东诗词插曲。在各类音乐会、演唱会上,毛泽东诗词歌曲不绝于耳。
翰墨诗情入画屏
苏轼评论王维诗作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壮阔激越的毛泽东诗词使画家们不断产生灵感与创作欲望。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画家都创作了毛泽东诗意画,如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关山月等。傅抱石最早画毛泽东诗意画,作品也最多。1950年他根据《清平乐·六盘山》,首次尝试创作毛泽东诗意画。1959年他与关山月联袂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精心描绘《沁园春·雪》所表现的壮美河山,毛泽东亲自为该画题款“江山如此多娇”。
李可染是继傅抱石之后,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推向更新艺术境界的代表画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毛泽东诗意内容的宏大巨制。1962至1964年间,李可染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幅画作,可谓诗与画情景交融、匠心独运。翰墨诗情入画屏。画家们以不懈的努力和不间断的创作,传递毛泽东诗词的崇高艺术境界,将毛泽东诗意画引进大众的审美领域。诗意画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提供了新的方式,使丰富含蓄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白、一目了然、赏心悦目。
挥洒诗词传神韵
毛泽东诗词独领风骚,毛泽东的书法也自成一体。出版部门将毛泽东诗词手书汇总,出版了成册、单页、裱装、宣纸木版水印、石刻拓片等多种毛泽东诗词手稿本。1967年5月1日,当时的邮电部发行一套8枚纪念邮票,其中第二枚图案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毛泽东手书。1967年10月1日、10月6日和1968年5月1日,邮电部分三次发行“文7《毛主席诗词》邮票”共14枚。除第一枚采用毛泽东在杭州抄唐诗的照片外,其余13枚均选用毛泽东诗词手迹。随着这套邮票走进千家万户,毛泽东诗词及其书法魅力也更加深入人心。
很多书法家钟情于毛泽东诗词,挥毫泼墨,几乎所有的书法展览都能够看到毛泽东诗词的踪迹。一些书法家为了使书法爱好者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兼学毛泽东诗词,出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字帖本。不同时期出版的字帖主要是毛笔书法,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魏碑等各种字体。比如,1973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书写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1975年4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费新我书写的《毛主席诗词行书字帖》。无论是赏析作者手迹,观赏书法展览还是临摹字帖,都拉近了人们与毛泽东诗词的距离。
走进课堂育后人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曾经指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新中国成立后,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几经沧桑。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首次将《七律·长征》收入初中课本。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大量编进教材,走进课堂。1967年初,周恩来明确建议学生要学习毛泽东诗词。各个大学的中文系更把毛泽东诗词当成复课学习的重要内容,编辑刊印毛泽东诗词教材、讲义蔚然成风,公开出版和校际交流的内部教材不计其数。
1978年之后,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版,但毛泽东诗词与语文教材依然如影随形。在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等中小学不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作品均有出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录选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尽相同,但毛泽东诗词进入教材、走入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兴趣和普及毛泽东诗词影响至深。
飞入寻常百姓家
毛泽东的诗作多采用古典诗词形式,堪称是高雅艺术的精品。时光流逝,并没有消减不朽作品的永恒魅力。伴随着传播范围和普及领域的不断扩大,毛泽东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滋润着中国人深厚绵长的毛泽东诗词情结。
但凡可以进行装点的空间和物品,都可能有毛泽东诗词的文字或图像点缀其间,成为人们喜爱毛泽东诗词的见证。笔记本里有毛泽东诗词插页,挎包和草帽上印有毛泽东诗句,火柴上贴有毛泽东诗词火花,扇面上有毛泽东诗词手迹,墙上挂着毛泽东诗词宣传画。各种毛主席像章或植入毛泽东诗句,或附有梅花、劲松、红军爬雪山等图案。过去,人们去照相馆照相,也要在照片上题写“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等诗句。走进艺术品商店,毛泽东诗词主题的工艺品为数不少。在客厅、书房、会议室、接待室、办公室、酒店大厅、茶楼等各种场所,毛泽东诗词的字幅、镜框或者屏风也时常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