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常州大学基地研究员、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朱成山;南京出版社第三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朱天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最早派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使者、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诞辰120周年,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纷纷表示要传承他留下的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这种纪念性的形式,无论通过举办活动,还是举行学术研讨,都是一种“接着讲”的现代建构,可以使已经故去的革命家的业绩,作为一种精神被当下人所理解、所承认、所接受。本文试图从总结张太雷革命精神形成的肇因、透析张太雷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评论张太雷革命精神蕴含着的红色基因及新时代价值等几个层面,进而学习张太雷同志的革命精神,传承张太雷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弘扬张太雷的革命精神。
一、张太雷革命精神形成的肇因总结
张太雷革命精神是什么?不久前,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办、常州市委主办的“新时代弘扬张太雷革命精神研讨会”在张太雷家乡常州市召开。本人荣幸地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革命先驱张太雷精神初探——兼论“常州三杰”的人生观》的发言,提出了张太雷革命精神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崇高真挚的理想信念;二是惊雷醒世的革命立场;三是永不停步的顽强探索;四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奉献坐标。
张太雷革命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本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张太雷家乡常州深厚的文化滋养与近代革命形势的引领
常州市有个闻名遐迩的国家AAAAA级风景区,即2500多年春秋时期的历史遗存——淹城。它韶示世人,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之地。春秋时期的季扎就是一个品德高尚、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和外交家,曾以“季扎挂剑”的典故而流传千古。时至清代,“公羊学派”(亦称“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常州五大学派”震荡九州学坛。常州深厚的人文积淀使得此地区人才辈出,先后出了19名状元(含金坛、溧阳),2920名进士,常州在历史上的人才数仅次于北京、上海、苏州,位居全国第4位。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常州地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许多常州学子外出深造,带来革命的新思想、新文化。所有这些,都对学童时期的张太雷产生一定的滋养。
在中学时代,张太雷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张太雷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校长屠元博是一位有着炽热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担任常州府中学堂校长时,便将学堂作为常州、武进地区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张太雷与我党另一位早期革命家瞿秋白成为同班好友一起议论时政,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知之甚详,对他的革命思想和事业极为钦佩,也非常关注,同时两人都对清王朝腐败无能痛恨不已,初步具有了一些革命思想的基础。
1915年 “二十一条”的签订,引起全国群情激愤,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常州府中学堂的全体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反日爱国活动的洪流之中。张太雷忧国忧民、爱国心切,他与同学们一起到校外做宣传,发传单,在街头讲演,向过往的群众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要独占中国,灭亡中国。
(二)北洋大学求学期间的革命文化熏陶与参与五四运动中的感悟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与宰割,军阀割据,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救中国成为当时革命者的崇高使命。
1918年,张太雷成为北洋大学法律系的大学生,他当时最喜爱看的一本杂志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他被陈独秀等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敢为人先的引领和带动中国广大先进分子向旧世界宣战所折服。当他在《新青年》上看到李大钊热情赞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后,深受教育与启发,认为“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太雷积极投入运动之中,参加北洋大学学生组织的演讲团,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在斗争中,他被选为天津学生的联合决策机构——评议会的评议长,负责主持天津学生的斗争策略与部署活动。他还参加了赴北京营救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的天津请愿代表的行动,迫使反动军阀释放了全部代表。同年12月,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被选为该会演讲委员会筹备委员。
张太雷在参与五四运动的实践中深深感悟到,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和从事青年运动的重大意义,也看到了革命运动迫切需要有革命党领导的重要性。他在《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写道:“有革命觉悟及了解世界革命意义的青年,要纠正五四运动的错误,逐渐集合在革命党的旗帜之下,在劳动阶级中间尽宣传与组织之力,以求中国民族革命的胜利。”
张太雷开始与李大钊有了广泛密切的接触。他钦佩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正是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协助李大钊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三)共产国际工作过程中的历练与马列革命观的形成
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杨明斋第一次来华,先后在北京与李大钊会晤,后又到上海访问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人,张太雷因为懂英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他信奉科学社会主义并于同年10月,在北京加入了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初,他把在天津北洋大学和省立天津中学分别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改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张太雷担任该小组的书记。
1921年3月26日,张太雷受中共早期组织的委派,去达伊尔库茨克,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书记处工作,在老布尔什维克、时任俄共(布)中央远东局委员兼第五军革命军事政治委员会委员舒米亚茨基的直接领导下,当时远东书记处下设中、朝、蒙藏、日本四个科,张太雷担任中国科科长,曾代表中共参加出席共产国际三大,大约于1921年8月下旬回到上海。期间,张太雷第一次见到了列宁等许多共产国际共产主义者,受到了国际红色风云的洗礼。
正因为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第一位红色使者,他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而且具有国际工作的经验,在中共一大还没有召开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信仰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内为数不多的不仅见到过列宁,并且在列宁逝世后为其送葬、扶棺和守灵的中共代表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张太雷是党内与共产国际和苏俄来华代表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领导人,他通过自己杰出的才能和辛勤的不知疲倦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建党与建团实践的锻炼与在革命实践中提升创造
张太雷是个行动执行力很强的革命家,尤其是在建党建团的复杂工作中,使自己超长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发挥。
在五四运动的历练下,张太雷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1920年10月,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张太雷去天津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和苏俄共产党人的帮助,到天津后社会主义青年团便成立了,张太雷任书记,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工作。然而,在早期各地建立的团组织中,普遍存在信仰不一、思想复杂等问题。团员中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无政府主义者,加上团组织的负责人经常变动,因而到1921年5月,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团组织相继处于停止活动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很重视青年团的工作。8月,张太雷肩负建立青年共产国际中国支部的使命 ,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受命主持全国各地团组织的恢复与整顿工作。他四处奔走,与邓中夏、蔡和森、俞秀松、施存统等共同努力,重新把团的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1年11月正式恢复。1922年2月,鉴于各地团组织的恢复整顿与发展,以及开展青年运动的需要,团的临时中央局向党中央建议把地方性团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里举行,这一天也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大会首先由张太雷致开幕词,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会上作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精神》的讲话,共产国际青年代表达林发表了题为《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演讲。中共二大和青年共产国际对团一大的高度认可,就是对张太雷主持下团的临时中央工作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对张太雷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中所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充分肯定。
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张太雷先后参加过党的二大至五大,是四届候补中央委员,五届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的五人常委之一。张太雷当时不仅是连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桥梁,也为推动朝鲜和日本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张太雷参与了建党、建团、建军,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从而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做出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五)领导广州起义达到的崇高境界与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说,三大起义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斗争大旗的又一次伟大起义,作为广州起义的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太雷,在这场起义中起到的是核心和表率作用,其表现可以用“大智大勇”来衡量和评判。“大智”表现为张太雷不仅事前作了严密的部署,而且在武装起义的消息被敌人得知后,立即提起举行起义并获得了成功;“大勇”则表现为在敌人组织反扑时,他沉着镇静地指挥,亲赴第一线作战,光荣地牺牲在战火中,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二、张太雷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透析
什么是红色基因?有多种释意,有的人认为“红色基因”指的是精神上的遗传,是专指从土地革命时期流传下来的红军精神;有人说“红色基因”在革命时期表现为不怕“流血”,建设时期表现为不怕“流汗”,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敢于“担当”。我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内核,是指可以被传承的一种革命精神的内在表达。这种内核与内在表达,既是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的信仰,也是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的忠诚;既是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追求,又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忘我。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
那么,张太雷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内核和内在表达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以醒世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背景,革命精神的主题也不尽相同。张太雷所处的时代,革命者与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共同起来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因此,“醒世”和“唤醒民智”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在张太雷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做革命的惊雷以醒世,为革命呐喊以救国的思想和事例比比皆是,足以成为张太雷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唤醒工人群众。张太雷在五四运动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劳工的重要性,就经常到天津市区和附近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活动。他先后在长辛店、南口以及京奉、津浦、京汉铁路沿线工人集中地区进行频繁地宣讲,如1919年6月1日,他和三位同学赴塘沽小学讲演,接着又乘船过海河到八里外的东大沽去演讲,返程中又在车站附近演讲,这些活动对于召唤工人阶级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关心工人运动,同时也在努力探索人生道路,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
二是唤醒农民阶层。张太雷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了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历史特点,写成并在农民国际的机关刊物《农民国际》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农民及其革命运动》 ,分析了中国农民土地占有及各阶层状况,指出中国“拥有1万亩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平均每个省只有10户”,表明大量土地集中到官僚和军阀地主手中,个体小农(自耕农)面临破产灭亡命运;完全无土地租地主土地耕作的1000多万户佃农、雇农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失去土地离开农业生产的“无产阶级化的农民群众”在不断扩增,这是中国革命“必须好好考虑的因素”。 基于对上述农民各阶层的分析,张太雷强调唤醒农民并引入革命运动轨道,是中国革命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是唤醒广大青年。五四运动的主要成分是学生,充分表现了中国青年新的觉醒,也使张太雷进一步认识到唤醒广大青年从事革命运动的重大意义,认为中国青年应当承担起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振兴的革命责任。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四是唤醒知识分子。张太雷认为,“在以前,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是为了做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才开始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想倾向开始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到文化和物质进步,转向了现代知识。
五是唤醒中国妇女。张太雷曾经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妇女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她们不仅被剥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家庭奴隶。” 提出“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使得中国妇女意识到,使一切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遭受奴役的总祸根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他明确表态要唤醒中国妇女,就是让她们到共产主义队伍中来寻找“解放自己的办法”。
(二)举行武装起义以救中国
众所周知,张太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重要促成者,曾经为发展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之后,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地发展,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并且愈演愈烈。特别是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于1926年3月20日,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又在5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了“整理党务案”,处心积虑地篡夺革命的领导权,限制和打击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共产党内讨论应对和决策时,张太雷和毛泽东均极力主张予以反击,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提出组织10万工农军队,以革命的武装来反对反革命的进攻,从而逼迫新右派蒋介石下台。
由于张太雷担任过广州起义的总指挥,并在广州起义中牺牲,在很多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中,论述张太雷对广州起义的贡献较多。其实,自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后,张太雷被中共中央决定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当即提出了“起义军打到那里,就在那里组织暴动响应”的计划,还将全省“工农讨逆军”改为“工农革命军”,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改树“斧头镰刀”的红旗,在广东掀起过一系列武装起义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八七会议后至12月广州起义爆发前,广东共有30个县、市先后举行了60多次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工农武装5万多人次,群众1万人以上,并一度占领16个县城或市,建立11个县级工农革命政权及其一些区、乡革命政权。
所有这些都说明,张太雷作为坚定的革命家,他审时度势,积极提出并置身于武装起义救中国的革命实践之中,为党的事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因此,举行武装起义救中国,成为张太雷革命精神中又一个红色基因。
(三)“谋天下人将来永远的幸福”为信仰
“谋天下人将来永远的幸福”这句话出自张太雷, 是他1921年的春天,赴俄国伊尔库茨克担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临行之前,深知此去责任重大,但党交给他的秘密任务又不便向家人明说,在给其妻子陆静华写下长达2000多字的家书中提及的。此次我在参与张太雷纪念馆编写新的展陈大纲时,一开始准备用“一声惊雷”,后来改用“醒世惊雷”,但都不足以高度概括张太雷的革命精神,后来才从张太雷的这封家书中找到了灵感,提炼了这个展陈主题,使得张太雷的革命精神鲜活了起来、高大了起来,成为张太雷革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之一。
张太雷这种精神是伴随着他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过程中而确立的。早在北洋大学求学期间,他一开始准备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是毕业后到上海当律师,赚钱以养活家中的妻儿老小。但他在参加李大钊在北京组织的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逐步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后表示:“做人要整个儿改,我以后不到上海当律师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三、张太雷革命精神及其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建构
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张太雷的革命精神及其红色基因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努力学习的模范作用
张太雷只有29岁短暂的人生,一直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是榜样,也是模范,值得当下每个共产党员学习。
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苦难深重、家庭个人条件艰苦的年代,他养成了勤奋苦学、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格。因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中学时期的张太雷就在亲戚的资助下就读常州府中学,但他发奋读书,于1915年秋考入北大法预科班,但因北大学制七年,学费过高,就读半年后,改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备班,不仅最早接触到了先进的文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尤其是外语能力,也养成了勇于追求真理的思想品格,为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后承担大量艰苦复杂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在革命的征途中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成为“中国革命最好的领袖” 。
张太雷认为:“笔杆和舌头是我们革命者政治斗争的武器,应该不断地运用,不写不讲是不对的!在这个时候,群众是多么希望我们写和讲啊!而且有条件写和讲” 。在张太雷从事的革命活动历程中,先后撰写的文章、书信、讲稿、报告、签署的文件、译文等文献近200篇,在《向导》《前锋》《人民周刊》《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百余篇。
我们要学习张太雷革命精神,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就是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信仰力量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展陈,展览主题用了一个响亮而又提气的名字——信仰的力量。在该馆布展期间,我有幸作为被邀请的专家参与讨论,当时就十分的赞成。为什么呢?先烈们就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践行共产党人的信仰。在雨花台的烈士群像中,就有张太雷烈士。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我认为,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我们要学习张太雷革命精神,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永不停步地推进思想解放和实践创新,在新时代不断地研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新探索,积累新经验,做出新的业绩。
(三)为人民谋利益的不懈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他们指出“过去的一切都是少数的或者为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张太雷认识到中国革命中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是工农联盟,必须建立工农联盟和依靠工农联盟,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张太雷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只有人民的一致拥护,政府才能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在外交上获得胜利。” 张太雷“人民拥护是胜利之本”“为天下人谋永远幸福”等观点,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我们要学习张太雷革命精神,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就是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来说,那就是 “谋天下人将来永远的幸福”;就是 “为人民服务”;就是 要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树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人民多干实事,为人民多谋幸福,为人民多作新贡献。
(四)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张太雷的革命生涯是勇于奉献的一生。具体表现在五四运动中作为天津的学生领袖,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在党的对外交往中,他成为中共第一位派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使者,让中共的主张第一次出现在共产国际上;在建党建团事业中,他四处奔走,与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俞秀松、施存统等领导人共同努力,为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恢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他积极支持与帮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最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的八七会议后,他主动提出去广东工作的要求,党决定委派他担任广东区委书记并临时代理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后,他组织一系列工农武装暴动,并在广州起义中担任总指挥直至牺牲在火线上,等等,均体现了张太雷为革命敢于担当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张太雷革命精神,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就是永远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的献身精神,我们这个新时代是要倡导英雄主义的,要弘扬张太雷那样的英雄主义精神。以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奋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创造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